打通云岭发展高速“动脉”

2017-7-25 10:5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66| 评论: 0|来自: 云南日报

摘要: 背景  高速公路是云岭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协调发展的“动脉”。“十二五”以来,云南高速公路建设有力有序推进,成效明显,截至2016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4134公里,但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 ...

背景

  高速公路是云岭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协调发展的“动脉”。“十二五”以来,云南高速公路建设有力有序推进,成效明显,截至2016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4134公里,但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滞后仍然是制约云南省发展的突出短板。

  话题

  上月召开的全省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推进会提出“确保到2020年全省各县市区高速公路能通全通”。如何打通高速“动脉”,构建基础完备、服务完善、带动性强的公路网络,本期圆桌论坛从抢抓机遇扎实行动、服务全域旅游、建立绿色公路及提升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探讨。

  抢抓机遇构建坚实路网

  余国鹏

  多年前曾经有个流传甚广的段子,说云南学子出外求学要骑马、换牛车、乘拖拉机等才能坐上火车,从家到学校起码得半个月,这种说法在一段时间里构成了不少人对云南的交通印象。

  虽然段子并不客观准确,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云南交通的发展状况。2016年,云南省公路总里程达到23.8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134公里,高等级公路里程达到1.7万公里,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纵横对比,并结合云南当前的发展形势,云南省的综合路网建设尤其是高速路网建设还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亟需抢抓建设机遇、创新建设方式、保证建设质量、加快工程进度,确保到2020年全省各县市区高速公路能通全通。

  路网通畅则百业兴旺,高速路网更是如此。长时期以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直是云南实现跨越发展的最大短板,天时地利赋予了云南丰富而独具特色的资源和出产,从生态到健康、从民族到文化、从四时到应季,云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壮大,其形成的产品矩阵需要更广阔的市场,对于“出滇”跃跃欲试,这给云南省的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在各种运输方式中,云南的物流主要还是靠公路,云南省2016年货运周转量的相关统计显示,公路占了73.86%。事实上,只有构建更快捷、更便利、更安全的包含高速路网在内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才能为云品大规模“走出去,引进来”提供有力支撑,进而带动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同时也为就业、教育、医疗等其他方面的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活力。

  当前,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开放力度的加大,云南沿边的地理人文优势得到进一步凸显;随着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多项国家政策利好在这里叠加,为云南省大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极佳的机遇。时不我待,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才能拉近与世界的距离,在更大的时空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2016年,云南省全面启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5年大会战,强力推进全省综合基础交通建设;日前召开的全省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推进会提出“确保到2020年全省各县市区高速公路能通全通”,其中所释放的强烈信号令人期待。

  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就是要把原来的道路不畅、费时费力变为四通八达、省时省力。2015年的最后一天,很多云南人震惊于邻省贵州在西部各省区中率先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把山区高原变成了“高速平原”,真正实现了一驰千里。其实,艳羡之余,贵州建设高速公路的经验更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尤其是在改变交通闭塞的决心、抢抓发展机遇的意识、上下合力推进的机制和建设投融资上的创新等方面。

  “如果全国都全面进入了高速公路时代,而我们还不能做到‘能通全通’,那就没法向全省人民交代。”日前,省交通运输厅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的确,加快建设好高速公路,构建四通八达的高速路网,不仅是全省产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全省人民的强烈愿望,我们应将压力转化为强劲动力,抓住当前的黄金机遇,坚决打赢县域高速公路“能通全通”工程攻坚战。

  重建设也要重融合发展

  朱婧

  “十二五”以来,云南省加快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和滇中高速公路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交通出行质量不断提升。但长期存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致使贫困地区和城市群交通发展短板明显,交通运输服务水平亟待提升,尤其在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过程中,“重建设、轻管理”的状况仍然较为突出。以高速公路为例,服务区环境卫生水平,路政养护、路网运行监测、应急处理、综合指挥调度方面的管理水平均还有待提升,服务范围有待拓宽。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仅是要让航空、水路、陆路“走得通”,更要实现航空网、水网、路网等交通网络的无缝对接,做到“走得快”“走得好”,更好地发挥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这对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就需从薄弱环节和短板问题入手,加强交通运输各个要素的融合。云南省处于物流运输的末端,因此应抓住货物多式联运、旅客联程运输两个关键环节,提升综合运输服务的可达性、便捷性、经济性、安全性。例如,从航空港到路网再到口岸的运输如何更快捷,需要确立各种运输方式相关标准规范的衔接,建立交通运输公共信息平台,信息资源实现开放共享,形成调度和指挥联动机制;又如麻昭高速虽已建成通车,但滇东北一带的路况通行容易受天气因素影响,做好道路的管护和调度,需要根据实时气象信息,完善应急预案。所以,从信息资源到工作机制,只有加强融合,才能加快实现货运“无缝化衔接”、客运“零距离换乘”。

  交通运输对于区域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对于云南省大部分地区来说,要更好地发挥这一重要作用,需要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与物流业、旅游业等产业的融合,尤其要借助“互联网+”,在云计算和大数据、跨境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互联网城市服务、互联网旅游、智能物流等领域探索创新,因地制宜,促进当地发展乡村旅游、高原特色农业等产业,让当季的云南产品不再因为交通因素而“滞销”。

  重建设,也要重管理,这不仅是创新和提升交通运输服务的必然要求,更与云南省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等工作紧密相关。把交通发展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跨越发展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有机融入生态设计理念

  易晖

  往年入汛以后,因强降雨导致道路积水、交通拥堵等状况是部分城市常出现的景象。尽管城市管理部门如排水公司会出动大型移动泵站抽排积水,但往往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公共排水设施建设运营毕竟是个系统工程,需在相对集中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相关单位协调配合、分担责任,比如将城市道路排水与生态治理相融合,用建设海绵城市的理念,尽量将城市路面进行渗水改造,或可有效减少雨后积水现象。

  据媒体报道,日前保山城区遭遇约一个半小时的单点暴雨突袭,部分路段积水深至成年人腰部,一些车辆熄火滞留于积水中。然而,大雨停歇半个多小时后积水就基本退完,原来是保山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中已采用了雨污分流的“海绵体”,能让路面积水快速消退。

  再看近日在特大暴雨中被淹的昆明北站隧道,自2013年“7·19”特大暴雨被淹后,对抽排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路面上的汇水口将雨水汇集到泵站的收集井里,再将水抽入麻线沟,汇入盘龙江。但日前一夜强降水让盘龙江水猛涨,形成倒灌,加上北站隧道地理位置较低,汇入的水量超过了泵站的设计处理能力,因而导致了严重的淹积水。好在北站隧道海绵式抽排系统发挥了应有功能,仅用18个小时左右就恢复通车,比4年前的35个小时缩短近一半,算是有了变化与进步。

  有专家认为,“海绵化”不一定能将所有城市水涝问题化解掉,因为当某个时段内出现强降雨,“海绵”在短时间内难以将水就地消滞。但在建成海绵项目的区域内,70%的降雨能就地消纳和利用,不失为给城市“舒经活络”的良方。

  据相关报道,昆明市已争取在今年申报第三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并按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建设一批项目,其中有围绕滇池已建成的环湖东路和今年内就要完工的环湖南路。这些被网友称为“美哭了的公路”,便是道路生态学专家主张的生态道路,即建设者在道路规划设计、建设过程中和建设完成后,都会将自然、人和道路进行有机地结合,融入生态设计方案,协调交通建设与生态环保之间的关系。

  走在这样的环湖路上,不仅可将美景尽收眼底,还可体验海绵城市道路的风采:可渗水的自行车道、下沉式绿地、渗排管沟/渠、生物滞留设施、雨水湿地、雨水收集池、调蓄池等“海绵体”构成一道绿色屏障,保证道路安全畅通,促进城市的健康水循环。希望云南省城乡道路都向此看齐,发力加快补齐城市“经脉”不通的短板。

责编:淼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