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促共同富裕

2020-11-4 08:4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22| 评论: 0

摘要:  近几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成就,但收入分配差距也呈现扩大之势,特别是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日益加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 ...

 

近几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成就,但收入分配差距也呈现扩大之势,特别是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日益加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促进充分发展和均衡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要求,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交通基础设施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和关键性政策变量,加快形成交通网络化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正向发挥集聚和外溢效应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具有双向作用。一方面,经济发展要素资源通过交通基础设施从外围经济落后地区加速流向中心经济发达地区,进一步提升中心地区的集聚能力,外围地区经济发展面临挑战。另一方面,交通基础设施将极大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促进中心地区向外围地区的“溢出效应”早日产生,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只有当交通基础设施形成网络化,成为落后地区获取更多经济机会的工具时,交通基础设施才能真正发挥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这种作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阐释。

  第一,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有利于缩小以公路体系为代表的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差距,促进城乡共同富裕。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将强化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联系,将农村纳入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体系中,在促进城乡融合和一体化的同时,促进城乡经济共同快速发展。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交通基础设施的网络化将城市和农村纳入共同发展体系中,形成合理的分工体系和公平分配机制,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趋同。

  第二,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有利于缩小不同层级城市之间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和均衡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一方面能加快经济要素集聚,提升大城市和集聚区自身的综合承载能力及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城市和区域分工体系,充分发挥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溢出效应与辐射带动作用。从而,推动形成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态势,促进不同等级城市和区域共同富裕。

  关键在于提高生产率

  我国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资本等要素投资获得的,在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必须依赖于整体生产率的提高,实现区域生产率的一致收敛。

  首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能够提高交易效率,扩大市场范围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和缩小区域间劳动生产率差距。一是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二是通过扩大市场范围促进分工,提高区域专业化水平;三是降低知识学习费用,促进知识和技术快速扩散,提高经济落后地区的学习效应。

  其次,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能够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和配置,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亟须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以确保经济高质量增长和协调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本上取决于要素配置效率的改善和高效利用。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资源配置问题,2015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快推进有利于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市场化改革”。我国经济发展长期面临着资源的行业错配和空间错配以及配置效率较低等问题。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将极大降低要素流动成本,加速要素流动,从而促进要素的合理配置。

  再次,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能够促进城乡和区域收入收敛。增加经济机会是提高农村和落后地区收入水平,促进收入收敛的重要基础。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将极大提升农村和落后地区交通的可及性,促进收入收敛。世界银行的分析报告指出,非洲大量贫困产生的根源在于农民难以获得经济机会,而印度尼西亚近几十年贫困率大幅度下降则主要得益于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经济机会的增加。

  最后,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有助于打通落后地区的教育阻隔。一方面可以促进落后地区教育与现代化城市接轨,另一方面也方便落后地区的剩余劳动力流动到城市就业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其根本作用在于提升贫困人口和落后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进而增加落后地区剩余劳动力工作机会和收入前景。通过交通网络化强化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市场联系,能够提高长期教育投资的回报率,激励人们进行人力资本积累。

  加快形成交通网络化格局

  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农村和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提高收入水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在经济一体化的新时代,我国应该进一步扩大交通领域建设力度,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重点提高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可及性。

  第一,以新型城镇化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体系建设。新型城镇的核心是“人的城市化”,其重要支撑是城镇产业、实体经济和民生服务的发展。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力、人口吸纳能力和就业能力,推动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和在城镇稳定工作生活。因此,只有将新型城镇化与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体系建设相结合,才能更好推动城镇农村共同富裕。

  第二,加快建设城乡间、区域间和农村内部的互通互联机制。一方面要加快城乡间、区域间和农村内部的交通基础设施联通;另一方面要加快城乡间、区域间和农村内部的电力、电信、互联网、新媒体等能源和通信基础设施互联。第三,加快建设和完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体系建设,突出差异性。一是要在加快建设农村道路的基础上,加快连接农村二级、三级和四级等不同等级的公路,形成不同等级公路有效衔接的道路体系。二是要不断提高农村道路建设标准和质量,推动农村交通高质量发展。三是精准施策,差异化建设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农村的交通体系建设要与本地产业优势、地理特征、旅游资源、文化优势、电商发展等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农村交通网络建设与产业、旅游、文化、电商等融合发展。

  近年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存在较多短板。突出表现在交通基础设施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较大、网络化的交通体系尚未形成等方面,这严重制约了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用的发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需要逐步加快形成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农村内部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体系,持续增强城乡、区域、农村内部的地理空间联系。


责任编辑:棉棉